追忆竞赛故事,分享经验收获!关于五大学科竞赛,听听他们怎么说!
< 项目背景 >
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是由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发起创办的基础学科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活动,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北京中学生学科竞赛的协调、监督及保障工作。
2024年,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北京地区中学生学科竞赛典型人物追踪和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学科竞赛典型人物案例,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撑,为竞赛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 本期讲述者:马玉国 >
博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北大附中科协主席、科学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压化学专委会副主任。
问
请您介绍一下您当年参加竞赛的情况?
答
我1989年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的全国中学生化学冬令营竞赛,是全国一等奖。当时这种全国的学科竞赛已经开展了,但是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还是偶然知道,最后通过层层的选拔,在全国决赛当中进入了前十名,就是国家的一等奖,然后保送进了北京大学。
当时,进入全国决赛的学生大概是 60 人,每个省只有两个名额,在前一年有学生获得国际金牌的省份可以增加一个名额。我记得武汉大学承办了那一届的化学奥林匹克冬令营,最后闭幕式中我还作为获奖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
问
竞赛过程中,哪些经历让您印象深刻呢?
答
对于整个竞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的选拔过程。从高二开始我就参加了选拔。省级集训开始时有 40 多位同学,第一轮大概剩下 15 位,第二轮好像剩下 10 位,最后就剩下 5 位同学,然后就正好到高三开学了。整个过程节奏较快,从开始接触这个知识,到最后真正去这个考试,最短的时候可能只有 7 天,最长一点的时候也就是10天到两周的时间。你得有一个对自己学习的适应能力,学习和消化的能力。我觉得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对我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很重要的。
问
这次学科竞赛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
学科竞赛对一个人的成长体现在许多方面。上了大学本科之后,比较明显的外部感受就是周围好多从事竞赛的同学,很容易能跟他们找到共同点。另外,这些同学也会互相促进,互相成长。再后来自己做了老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科竞赛对同学们的成长还起了专业指引的作用。并且,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不管是我的同学还是后来在大学我们招收到的学生,有学科竞赛经历的同学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成长还留在化学学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所以,除了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科竞赛对我这一生来讲,其实还帮助我选择了现在的方向和职业。一直到现在,能够成为一名化学工作者,这肯定是因为最初的学科竞赛——化学竞赛的缘故。
问
那您是在学科竞赛之后的什么时间点,决定了您之后的研究方向和事业规划呢?
答
一个人整个的事业规划其实是个长线条的事情。高中通过学科竞赛的准备,你更多的是知道这个学科,你大概选择这样的一个学科学习;然后在整个培训的过程当中,你更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学科之后,你大概觉得它还能够作为你将来的生涯路径。然后你真正地去选择里面的具体哪一个科研方向,是进了大学之后。慢慢开始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你自己的外部跟内部有一个碰撞,你发现进行哪一部分的学习时自己特别有热情,这才是真正能够作为你自己将来选择和追求的目标。
问
您认为学科竞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对高中生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答
参加学科竞赛,相当于多一个渠道去了解一个学科。尤其是理科的基础学科,它里面更深邃的一些内容仅凭在中学课程的学习,或者应考方式去做的一些准备,对这个学科真正内涵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学科竞赛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更早地去接触一些深层知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说是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机会,就是尊重兴趣,以赛促学,所以这些同学们基本上是自由选择去学。当他自己花费多一点精力在这里面,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愿意去花费更多一点的精力去学。在这过程当中,如果确实发现自己没有兴趣,也可以进行其他的选择。所以学科竞赛更多的是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去了解课外内容,扩大大家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学科有一个更深度的理解。
问
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答
需要我们的老师有较好的 “联系”的本领,就是让同学们能够将生活或实践中的任何一件事,联想到课堂所学,并发现两者的关系。这样不断地去激发他的兴趣,引导他自己思考。
然后就是鼓励,同学们有了成绩也更多地去表扬、去引导,同学们中的一些典型也给大家树立起来,让他们至少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努力方向。
另外,一些外部资源能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这个学科,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我们的师资,以及家长和社会的这些力量,比如像一些高校里的师资等,能够以科普的或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形式走进校园,推进大中贯通。
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关于如何激发研究兴趣,从您自身的经历出发您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建议呢?
答
激发研究兴趣,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现在其实好多年轻老师也做到了这一点,更多的是结合科研。回想起来,大概几十年前咱们自己可能科研条件不够,或者说整个水平也没能跟世界去并肩齐跑的阶段时,大部分还是就学课本上的东西,或者吸取别人的东西。到现在这一步的时候,我觉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把科研,能够把最前沿的知识融合到基础课程当中去。让同学们在学例如《基础有机化学》等这些课的时候,也能知道将来发展到最前沿的学科内容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通透的概念,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他可能现在还达不到完全理解这里面的精髓和要义,但是起码从这个阶段,哪怕是看热闹也能培养兴趣。
问
您同时兼任着高校和中学的重要职务,又在多学段的学生培养中做出许多的成绩,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非常好的精力管理,能否请教您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呢?
答
关于怎么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反正就得自己多投入,投入精力和时间了,就是稍微忙一点,其他休息和娱乐、甚至陪家人的时间可能会被多占用一点。
另外就是也要有融合,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个人的思路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一个跳跃,脑子的思考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培养的学生阶段不一样,给研究生也上课,本科也上,现在高中、初中也都参与到了,可以算是参与了一个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但是,这样也更有机会能够看到,人才到底是怎样从很年轻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最后逐渐走上科技这条路,我觉得这个是我最想看到的。
问
作为一名科学家校长,您认为科学家精神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什么?该方面的科学家精神的继承又有样的重大意义?
答
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讲,科学家精神中感受较深的我觉得是甘于奉献,能够对这个学科做得下去。另外,我记得我们北大化学学科100周年庆时,同学们曾经对老师们的评价中有一个词我特别喜欢,叫“甘贫乐道”。这个对我的触动最大,所以我觉得科学家精神应当是能够坐得住冷板凳,为学科献身。
真正的科技力量其实是需要很多的人,需要持续参与。将来的发展肯定是要靠一些人,他们是真的有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参与到科技事业当中去,我们的科技事业可能才会有更好的一个发展。那么在这个需求之下,其实需要有更多的储备力量。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为我们的科技事业培养这样的一些人才——将科学作为最终的一个选择,一定是心无旁骛,能够坐得起冷板凳,自己内驱力很大的从事科技的人。一般来讲,这样的人成就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几率更大。
问
对于想要参加竞赛的学生们,您对他们有哪些寄语呢?
答
学科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能够进一步地去了解科学的内涵,并借此选择自己终身的职业。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