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关于五大学科竞赛,听听他们怎么说!(二)

新时高考

追忆竞赛故事,分享经验收获!关于五大学科竞赛,听听他们怎么说!

项目背景

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是由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发起创办的基础学科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活动,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北京中学生学科竞赛的协调、监督及保障工作。

2024年,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北京地区中学生学科竞赛典型人物追踪和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学科竞赛典型人物案例,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撑,为竞赛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本期讲述者:邹鹏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双聘青年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物理学双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博士后。现任《大学化学》主编、Bioconjugate Chemistry副主编。入选中组部第十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荣获中国化学会生命化学青年创新奖、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评选全球 Talented 12奖等。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科竞赛内容学习的?

2002年10月,我在高三时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物理和数学三科的竞赛,都获得了省级赛区一等奖,其中化学和数学进入到全国决赛,分别获得金牌和银牌。

当时参加竞赛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课内学有余力,想在课外再多学一学。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平台自学,在我当时学习的环境下,想要多学一些,只能找老师来教。最好的就是参加相关课外班。于是很自然地,我先后学了数学、物理、化学。学的过程中慢慢觉得这些课外的知识还蛮吸引我的,我也愿意接受学习带来的挑战,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学科竞赛过程中比较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呢?

我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竞赛都参加了,怎么能够很好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时间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挑战。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在实验方面,受当时条件限制,我的训练主要是在理论方面,实验做的很少。我记得在北京市的物理考试中单独有一个实验环节,其中很多仪器是第一次接触,比如双踪示波器,当时我在高中完全没有用过。在实验比赛的前半个小时里,我基本都是在摸索如何操作这个仪器,而周围一起参加比赛的伙伴们都已在动手收集到数据。我当时很着急,但实在无可奈何,这是一个印象很深的教训。后来在准备化学竞赛的全国决赛时,我专门加强了实验方面的训练。

您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个学科都有很好的天赋,您喜欢和擅长这些学科有没有受到什么事情的影响?

我其实一直从小对理科都很感兴趣,开始学习物理后从初中就对物理很着迷,梦想成为物理学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能够把数学和物理结合在一起。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是诺贝尔奖从 1901 年开始颁奖的第 100周年纪念,新闻上有很多关于诺贝尔奖的介绍宣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这些物理奖项,那些大师们利用自己很深邃的思考,给我们揭示了非常深刻的关于世界的认识,相对论、量子力学,非常的激动人心。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数学,那我就想好像这个学科能够把我数学和物理两方面的兴趣基础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反而我对化学的最初的印象是,它不像物理和数学那么强的逻辑性,知识点间好像记忆的东西很多,联系又相对的不那么密切,所以开始时不太适应化学的学习。到高中开始学习到一些化学竞赛的知识之后,我的想法才慢慢出现了改变,慢慢地感觉到真要把化学好,不能光是背诵那些反应,还要了解这个反应背后,它在原子层面上到底如何去解释。这自然而然的涉及到了这些物质的电子结构,得用量子力学的角度去解释很多的化学现象,这就回归到了物理学。所以这样一来,我觉得一下子就把物理和化学的知识给打通了,也让自己对化学的兴趣一下子就萌生,并且迸发了出来。

您觉得竞赛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学科竞赛对我心理方面的影响,我觉得是通过接受一些课外的新事物的挑战,让自己懂得一个道理,这件事情你定好目标,努力去做它,最后就会有所收获,你投入的多,最后收获会大。后来无论是大学、研究生、工作阶段都不断加强了这个道理的印象,这是对我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感悟。

您是什么时候确认了要做科研这件事呢?

确定走科研这条路,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朦胧的意识。当时觉得自己喜欢科学,做科研感觉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进入到大学之后,突然周围有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一边教学生,一边做科研,是个让人非常享受的工作,所以慢慢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走这条路的想法。

另外,在高中的时候我也比较喜欢给大家分享知识,他们遇到一些难的问题也会来找我讨论。跟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我也渐渐锻炼出来,如何把一个问题拆解开讲清楚,开始喜欢上了教学这个过程。在大学做老师面对的是教学、科研这两个最主要的工作,确实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依然觉得自己比较幸运,能够在北大获得教职,从事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

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怎样的呢,各阶段有什么变化吗?

在高中看到的科学研究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停留在表面,是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时会有一个意识,觉得把书上的知识都学好,理解透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意识会伴随着进入到大学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开始接触本科生科研项目,进入到实验室后才意识到其实课本中学到的知识都很旧了,教科书中往往是 10 年以前的;最近几年的研究工作可能会在一些发表的综述文章中,这需要阅读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才能够获得;而这些能够读到的往往也都是相对比较旧的,如果真的要走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就要尝试去创造新的知识。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把书读好,把题刷够就行的,远远不够。当时我跟很多周围的同学去交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是把科研做好,除了基本功扎实,还得有好的点子,一个闪亮的点子可以带来一个新的突破。

从您的经历和经验来说,“闪亮”的点子一般从何而来呢?

点子往往并不是自己凭空坐在屋子里、图书馆里就能够想出来的。有的时候是通过阅读一些文献获得灵感,但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实践之中想到的。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当前的痛点到底在哪里?我有什么办法去解决它?这样反复地思考,反复地实践,最终去碰撞出一些新的点子;再有就是多跟人去沟通。这些本领都不像高中阶段,简简单单的自己一个人读书做题就能够学会,是逐渐在大学慢慢实践,逐渐延续到研究生的阶段,所以对我来说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慢慢从好学生向好的科学家的过渡。到工作这段时间已经相对比较稳定一些,就是找好的科研的想法,动手把它实践出来。所以我也一直跟组里的本科生们讲,希望他们能够慢慢完成这个转变,越早越好。

您期待的未来的研究方向依然是跨学科的研究吗?

是的,我一直希望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研究能够把自己在化学、物理、生物方面的背景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探索,而这个学科又非常需要和欢迎交叉领域的研究,来自物理学、化学的一些新技术、新原理、新仪器方法来帮助解决生命科学的重要问题。我也希望建立好一个交叉研究的课题组,能够综合不同学科来共同解决重要的问题。

对于想要参加竞赛的学生们,您对他们有哪些寄语呢

参加学科竞赛,一定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会激发你的探索欲,它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窗。希望我们的中学生朋友们能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的参加学科竞赛,保持探索的精神,感受科学之美好。

标签: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