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数智赋能研究生学术道德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智技术为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文基于数智赋能视角,分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术道德管理、监督与评价的新模式。

关键词:数智技术;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提升路径

引言

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学术道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改革的“科技+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然而,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新的挑战,例如,篡改实验成果、伪造数据、编造虚假等。本文旨在探索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保持学术研究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可信度。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培养目标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更是道德素养的塑造。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个人品德,更关乎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导向。在数智时代,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能够帮助高校实现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学术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精准落实。

推进我国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底线,也是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也阻碍了科研创新。数智时代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术道德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术行为规律、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术监督,从根本上提升学术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通过构建技术赋能的学术道德监督体系,我国能够推动学术生态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鼓励研究生尊重和敬畏学术规范的重要途径

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也是研究生在学术成长中必须遵循的行为指南。然而,部分研究生由于对学术规范缺乏系统认知或敬畏之心,容易在科研实践中出现疏忽或违规行为。数智赋能为学术规范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推送等手段,使研究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学术不端的后果,或通过区块链技术强化学术成果的不可篡改性,可以帮助研究生切身感受到遵守学术规范的必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和敬畏,进一步增强其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强化了“物欲”,在诱惑下如何坚守道德底线成为挑战。对研究生而言,学术道德考验尤为重要。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剽窃。指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抄袭、复制他人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述,而未进行适当标注。常见表现比如,未经授权复制论文、实验数据、图表等;直接或变相抄袭他人的研究内容;未正确引用他人文献或隐瞒引用来源。

数据造假。指在科研过程中故意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或研究结果,以迎合研究假设或达到预期成果。包括编造实验数据或调查结果;篡改实验数据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或合理性;伪造学术记录、实验报告等。

一稿多投。指将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研究成果提交给多个期刊、会议等发表,谋取重复发表的收益。具体表现为:将同一研究成果分拆或修改后多次发表;在未撤回或未通知的情况下多次投稿。

忽视伦理规范。指在研究过程中未遵守伦理道德原则,特别是在涉及人类或动物研究时。主要表现包括:未获得伦理审查批准开展研究;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的隐私数据或材料;在实验中忽视实验对象的权益和安全。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

文化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过度关注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如发表论文的等级、数量等。这种“唯论文论”现象使得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短期利益,容易忽视学术道德。并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科研资源的有限化,学术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研究生可能因求快求成而铤而走险,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让部分研究生忽视过程,追求结果。

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的学术道德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对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停留在形式化、浅层次的宣讲,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理解不深。在学术活动中的监督手段有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与处理力度不足,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现阶段高校的科研激励政策和评审体系中过于偏重于学术成果,忽视了对研究过程和学术规范的关注,间接促使研究生采取不当手段追求成果。

导师因素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平日学术生活起到示范性、引导性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的“灯塔”,其治学态度是否严谨认真,为人处世的风格作为都对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部分研究生导师宽于律己,疏于律人,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有所偏差,学术道德情感消极偏激,学术道德意志不坚定,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频发,有碍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提升。

个人因素

研究生学术自律性是其个人主动学习学术道德规范,实现外在学术道德规范的内化,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分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系统学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认识不足,在科研能力或知识储备上不足,面对科研任务时力不从心,从而选择学术不端的捷径,过于追求学术成果和短期利益,忽视了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学术道德的坚守。

数智赋能研究生学术道德提升路径

社会文化环境:构建数智化的学术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的诚信数据库,记录个人学术行为和道德历史,通过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并曝光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全社会对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的学术道德宣传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精准推送,增强公众对学术道德的认知,营造崇尚学术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

高校教育:建立智能化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的学术道德教育平台,通过设计学术道德课程并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使研究生在互动中深刻认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构建基于AI的学术监督与评估体系,通过学术成果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实验数据记录和成果提交,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检测剽窃行为,或通过大数据分析验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及时发现潜在学术道德风险。

导师:强化智能辅助的导师指导模式

在强化导师指导模式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师提供学术指导的智能辅助。通过AI工具协助导师开展学术监督,例如对学生提交的论文或实验报告进行剽窃检测和逻辑分析,帮助导师高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减轻其工作负担。借助AI技术分析导师的学术行为与指导模式,识别可能存在的学术道德风险,并将分析结果纳入导师评价体系,促使导师更加重视学术规范与道德教育。

个人:促进研究生的自我监督与能力提升

在促进研究生自我监督与能力提升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提供多维支持。通过AI驱动的个性化学术道德学习,根据研究生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和行为数据,动态推荐相关的学术道德课程和学习资源,帮助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AI辅助的学术作品检测工具可以实时检查论文中的潜在剽窃问题、格式错误和数据异常,帮助研究生在提交前规范学术行为,减少不端行为的可能性。

(作者:谭文英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汤素娥,柳礼泉.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学理要义与涵育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2):19-25.

初景利,解贺嘉,张冬荣,等.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4):60-65.

潘建红,韩竺蔓,王竣石.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策略[J].高校辅导员,2023.(05):34-37.

路畅.大学生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失范行为预防与反制策略研究——以ChatGPT为例[J].汉字文化,2024.(15):175-177.

任玉鑫,王光臣,汤庆新.数字赋能背景下研究生使用ChatGPT 实际效能、风险检视及治理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5):73-79.

标签: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