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1342万人,创历史新高[6]。笔者认为,在来自全国各地上千万人参考的大规模考试中,东北考生的作文应该有黑土地的肥沃气息,江南考生的作文应该有水乡儿女的明丽与温婉,西北考生应该写出黄土高原的旷远厚重,西南考生应该能写出十万大山的崚嶒雄奇。但实际情况是全国雷同,千篇一律,僵硬死板,男女莫辨。这种“套作”严重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作文题分数过于集中,作文作为大分值题型区分度不高,影响了高考试题以评促教功能的发挥。
还有人说,作文阅卷速度极快,阅卷老师根本不仔细看考生的作答,随便打个照面就打分,导致所赋分数有误差,敷衍了事,草菅人命,这是更大的误解与谣传。笔者在全国各地调研时,常跟中学语文教师和考生举例说明:那些平素作文写得好的考生,高考作文的得分也是比较高的;而平时作文写得差的考生,高考作文的得分也不会高。有个别作文高手平时考试得分总在50分以上,但在高考时由于压力过大或者跑题等原因,结果发挥失常,得分较低,甚至在40分以下,这种现象偶尔会有;但平时写作就不好,得分在30分以下的考生,从来没有一人在高考中作文得分达到50分以上。这就充分说明高考作文阅卷员们确实在认真细致地评判考生作文,并打出准确而公正的分数,评卷质量经得起检验。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做好自己的复习,发挥出正常写作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答出满意的分数;对家长、教师和媒体等而言,不能被网络间流传的各种错误信息误导;对阅卷员来说,尽最大可能做到阅卷的公正与公平,才是消除误解与谣传的正确路径。
六、关于阅卷工作的沟通与交流
目前的中、高考阅卷工作是各省组织人员,各自为阵,各定标准。高校在各省有明确的招生数量,考生总成绩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省份的招生录取。这种招生模式下阅卷的好处是:无论从阅卷质量还是录取人数方面,各省之间互不干涉,互不牵制,也互不影响。但多年来造成的弊端是:各省的评阅标准不一、宽严尺度不一、赋分高低不一、阈值大小不一,导致各省间各科成绩尤其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考生分数相差较大。就高考总成绩而言,文、理分科时期总分皆为750分,有些省份的理科最高分往往在720~730分之间,而偏低的省份在690~720分之间,高分省与低分省相差在30分左右,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分数高的省份教育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学生能力强;反之,分数较低的省份则相对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差、学生能力弱。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单就原始总分而言,北京卷的总分就曾经在全国处于中间甚至偏低的位置,这能说是北京教育水平低吗?
阅卷工作是一件非常严肃谨慎而极费心力的工作,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与长期研究。比如阅卷员的挑选与培训,就有许多工作可做。阅卷员的语文水平与能力固然对阅卷工作有影响,而他们的脾气秉性、生活习惯与喜乐好恶,有时对阅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语文能力。长期阅卷也反映出,有的阅卷员阅得又快又好,有的却又慢又差;有的打分可能偏高,有的则总是偏低;有的上午阅卷效率高误差小,有的则反之;有的古诗文水平高,有的现当代文鉴赏能力强。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就必须做出合理的分配与协调,比如总是拿捏不好宽严尺度的阅卷员,就让他评阅默写题,只要做到认真细致即可;古诗文水平高的阅卷员阅古诗文题,现当代文鉴赏能力强的人阅现当代文阅读题,各自发挥其特长。要了解阅卷员的语文能力与性情爱好,然后根据个性特点分配最适合评阅的题目,才能扬长避短,把阅卷工作做得更好。
高考应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阅卷标准,在评卷正式开始前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解决各省对评分参考执行的宽严不一问题。此外,全国各省之间的阅卷工作也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方式,相互取经,汲长补短,交流合作。唯其如此,才能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提高阅卷工作质量与效率,把这项举国关注的重要工作做得更好,圆满完成为国选才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略。
标签:
留言评论